Monday, December 9, 2019

香港示威半年后:经济困局与可能出路

香港社会动荡已持续半年,大部分冲突发生在周末,往日熙熙攘攘的街头,成了警察和黑衣人的战场,时常充斥着燃烧弹和催泪烟。

原本人头攒动的尖沙咀海港城,少了操着普通话在奢侈品店门口排队的游客。奢侈品销售连续三个月降幅超四成。

上水和沙田的药妆店内,少了拖着购物车的水货客。接待的中国内地旅行团从日均300个降到最低一天14个。全港零售业也在“黄金十月”直跌24%。

有人欢喜有人愁。对于一些香港居民而言,一夜之间,原本狭窄的人行道有了腾挪的空间,自己绝不会光顾的水货店关门歇业,挤在居民区成排的旅游大巴忽然消失,萧条之下的“难得清静”,不失为一件好事。

但对于旺角女人街的摊主来说,日子不好过,租约早已签,租金还要交,收入突然腰斩。当萧条持续半年还不见好转,脆弱的小商贩不得不停止营业,另寻活路。

在官方的语境中,社会动荡和贸易战使香港内外交困,一场“经济台风”直扑香港,破坏力更甚于2003年的“非典”疫情(香港称“沙士”)。

“直观上看经济形势确实很严峻。”香港中文大学房地产及金融助理教授胡荣表示,主要原因是连续半年的局势不稳,这给旅游业带来持续负面影响。

旅游业相关产业,如酒店、零售业受挫最严重。据香港财政司长陈茂波粗略估算,在第三季经济2.9%的负增长中,超过2个百分点的跌幅是源于零售、餐饮及酒店等行业受到直接而严重的冲击。

游客的多少、店铺的兴衰,可立即被居民和媒体感知,这些产业又吸纳大量就业,因此零售业两位数的萎缩,不免让人有经济骤然遇冷之感。

如果仅看就业,现在香港的经济要好得多,在示威爆发后,失业率仅微升0.3个百分点至3.1%。而2003年“非典”疫情爆发后,二三季的失业率都达到8.6%,比此前一年平均上浮一个百分点左右。

但不代表现在的日子更好过,更宏观数字反映的画面要暗淡得多。今年第三季度香港GDP下跌2.9%,而在非典最严重的2003年二季度GDP仅下跌0.5%;当年香港零售业连续数月跌幅一成多,目前跌幅则在两成左右。

虽然香港经济萎缩,但整体而言,离“谷底”还早得很。受重创的旅游业,其实只占香港GDP的4.7%。

原因是占比最大的贸易和金融受影响有限。贸易虽受中美贸易战影响,但跌幅还维持在个位数;金融领域甚至还迎来阿里巴巴在港上市,募资额史上第三,使香港今年的IPO总额有机会登顶全球第一。

非典疫情对香港经济的打击是短暂的,当年最难过的二季度过去后,三四季度迎来4%和5%的反弹,使全年增幅达到3.3%,甚至比疫情之前的2002年还要高。

与此相比,当前香港经济面临的困境则显得更长期。

“香港在多个方面都面临困难。”安德思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陆修泉(Brock Silvers)分析认为,在外部,中国经济放缓、贸易战等会拖累香港,但是暂时的;在内部,香港与中国内地紧张的政治关系和社会情绪,引发社会动荡,使很多外国公司不愿投资香港业务或设立子公司,如果这些投资流向其他地方,金融领域的高质量工作会流失,香港将变得无关紧要。后者才是对香港繁荣真正的威胁。

“香港需要记住,金融行业的流动性很高,如果动荡变得过于极端,或者中国介入的方式过于激进,新加坡会仍然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择。”

祥的苗头似乎已经出现。高盛一份报告称,在六月到八月间,已有大约40亿港币存款从香港转移到新加坡。反映商界信心的采购经理指数(PMI)也从七月的43.8,进一步降到40.8,该指数低于50即代表衰退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